
一、研究背景
锡基箔材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以及优良的可加工性,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。由于锡箔不均匀的电化学锂化/去锂化反应、严重的副反应以及巨大的锂损失等问题,造成了电极差的机械-电化学稳定性和短的循环寿命,使得其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。均匀化锡箔的电化学反应,提高首次库伦效率并对循环过程中的锂损失进行有效补充,对于锡箔负极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。
二、文章介绍
近日,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孙永明教授课题组,在国际知名储能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“Heterogeneous Li-alloy interphase enabling Li compensation during cycling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ies”的研究论文。该文章分析了提高锡箔负极循环稳定性的关键问题,并通过在锡箔表面构建高离子电导的异质锂合金界面(Sn-Li-LA),均匀化了电极的电化学反应,抑制了底部活性锂锡合金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,提高了电极的首次库伦效率,实现了循环过程中的锂补偿,进而极大延长了全电池的循环寿命。当其与面载量为15.3 mg/cm2的三元(NCM622)正极组装全电池时,电池的容量可达180 mAh/g,23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6%。而使用纯锡箔负极的对比电池在230次循环后容量仅为22 mAh/g。

图1. (a)纯锡电极,预锂化的锡电极以及Sn/Li-LA电极在全电池中的循环示意曲线;(b)异质锂合金界面的设计原则(c)NCM622||Sn/Li-LA全电池在第10次和第160次循环的电压-容量曲线。

图2. (a)Sn/Li-LA电极的制备示意图;(b)Sn和Sn/Li-LA的数码照片;(c,d)Sn/Li-LA的表面和截面EPMA图以及对应的Ga元素分布图;(e)Sn和Sn/Li-LA的XPS高分辨Li 1s谱;(f)Sn(5wt% Sb掺杂)和Sn/Li-LA的XRD图谱。

图3. (a, b)Sn/Li-LA和Sn在锂化/去锂化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示意图;(c, d)Sn/Li-LA和Sn在1 mA/cm2 的电流密度下锂化三小时后的截面SEM图;(e, f)Sn/Li-LA和Sn循环50次后的截面SEM图;(g, h)Sn/Li-LA循环250次后的表面和截面SEM图;(i, j)Sn循环250次后的表面和截面SEM图;(k, l)Sn/Li-LA和Sn在第50次,第100次,第250次循环的容量-电压曲线;(m)Sn和Sn/Li-LA经过100次循环后的Nyquist图。

图4. (a) Sn/Li-LA||Li和Sn||Li电池的库伦效率图. (b) NCM622||Sn/Li-LA和NCM622||Sn电池的电化学性能. (c) Sn/Li-LA和Sn电极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循环的平均库伦效率 (d, e) NCM622||Sn/Li-LA和NCM622||Sn 在第20、50、100次循环的容量-电压曲线. (f,g) Sn/Li-LA电极在81%相对湿度暴露24 小时后的全电池循环以及极片的数码照片。
三、文章要点
要点一:异质锂合金界面的新型锂补偿机制
XRD图谱显示异质锂合金界面主要成分为LiGa合金,其去锂化电位略高于锂锡合金的去锂化电位,可以在全电池循环过程中过电位增加时,触发异质锂合金界面的锂补偿,实现全电池的超稳定循环。
要点二:异质锂合金界面的新型锂补偿机制
异质锂合金界面可以有效分隔活性锂锡电极与电解液,抑制副反应,最大化减小初始和循环过程中锂损失,将全电池的可逆容量从90 mAh/g提升至180 mAh/g,有效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。
要点三:异质锂合金界面的新型锂补偿机制
异质锂合金界面均匀覆盖在电极表面,并且其具有高的离子电导,可以有效促进和均匀化界面的锂离子传输,进一步均匀化电极的电化学锂化/去锂化反应,维持其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,有效抑制电极的开裂与粉化失效。